【改写后文章】 category:history,content:毛遂自荐的典故几乎妇孺皆知全国配资网,但是毛遂自刎的故事知道的就比较少了。同是毛遂,自荐与自刎,前后时间相差不过一年,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毛遂是成也自荐、败也自荐。
战国时期,一位名叫毛遂的门客以其非凡胆识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秦国虎视眈眈意图吞并赵国,正是毛遂在楚国王庭上慷慨陈词,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楚王与赵国缔结合纵之盟。这场精彩的外交斡旋不仅瓦解了秦国的战略部署,更让平原君赵胜对这位出身卑微的门客刮目相看,将其视为难得一见的奇才。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转折。就在合纵成功的次年(公元前256年),北方燕国突然发难,由名将栗腹率领精锐之师南下攻赵。面对来势汹汹的燕军,赵国朝堂上爆发了激烈的帅位之争。平原君力排众议,向赵孝成王郑重推荐毛遂挂帅。这位向来善于识人的君王也深以为然,认为唯有毛遂这般胆识过人的奇才方能化解此次危机。 当任命诏书即将下达之际,得知消息的毛遂却连夜赶往王宫。月色下的邯郸城内,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说客此刻面色凝重。他跪伏于丹墀之下,言辞恳切地推辞道:臣非贪生怕死之徒,然统兵作战实非所长。若蒙不弃,愿为帐前一小卒冲锋陷阵;但若以三军统帅相托,恐误国误民。他进一步剖白心迹:臣若辞而不受,于国可免战败之危,于君可全知人之智,于己可不作千古罪人。 这番出人意料的推辞令赵王大惑不解。年轻的君主忍不住诘问:先生当日自荐时气吞山河,堪称真豪杰;如今正当建功立业之时,为何反倒畏首畏尾?毛遂闻言从容应答,以一段充满哲理的比喻阐明心志:尺蠖之曲,在于求伸;骐骥虽能日行千里,却不如狸猫捕鼠灵巧。臣之所能,在于朝堂论辩;臣之所短,正在疆场厮杀。岂敢以国家存亡为赌注,来验证臣的不堪大用?这番肺腑之言终使赵王幡然醒悟全国配资网,另择良将出征。
发布于:天津市信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